校园足球需要久久为功的韧性
——专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
记者:校园足球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王登峰: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有条件的地区投入校园足球工作的经费甚至超过中央财政投入的扶持资金,而条件薄弱的地方甚至难以设立校园足球扶持资金。有些地方在校园足球的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组织方面存在不充分、不到位的现象。
当然,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最重要标准。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习成绩。一些学校限于硬件、师资等条件难以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用翔实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有力证明足球等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还会促进成绩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家长、学生对校园足球综合价值的认识,内化为发展校园足球久久为功的韧性。
此外,限于人力、财力、资源保障和传统思维与思维定式等的影响,在校园足球工作中,各地方不同程度存在“重规划、轻督察”现象,文件和规划下发了,但抓校园足球工作的“招数不硬、措施不实”问题依然突出,推进校园足球工作的硬招和实招不多,相关措施的针对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注重比赛等活动的开(闭)幕式等形式主义问题也确实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大力推进校园足球以来,校园足球发展的条件明显改善,但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全国和地方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没有专职工作人员,这是制约校园足球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属于“小三门”,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缺口较大,需在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记者:通过各省自查,大概有30所特色学校被评定为不及格,要被摘牌,原因是什么?
王登峰:这些要被摘牌的特色校,最主要的问题出在了师资和教学上。我们根据他们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认定,但在执行时,这些学校既没有开足课,也没有组织训练和比赛。我们对其摘牌,是保证两万多所特色校都能够按照要求落实工作的举措。
记者:现在,很多网友说学校把大课间足球操当作校园足球的活动,您如何看待?
王登峰:实际上,足球操和校园足球教学训练、比赛不是一回事。现在,中小学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二十到三十分钟大课间活动,所有的孩子都要到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这个运动包含了很多项目,有广播体操、有武术操、足球操、篮球操等等。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一定要开足球课,除了组织课余训练、校内竞赛以外,也可以通过大课间做操来熟悉足球技术,但这并不代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用这种方式来普及足球。